•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我是布莱克

    我是布莱克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英国2016

    主演:戴夫·琼斯  海莉·斯奎尔斯  莎伦·佩尔西  布莱恩娜·尚恩  迪伦·麦基尔南  娜塔利·安·杰米森  史蒂芬·克雷格  哈瑞特·构斯特  李丹  米奇·麦格雷戈  大卫·莫瑞  茱莉·尼科尔森  杰姆斯·赫普沃思   

    导演:肯·洛奇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2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3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4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5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6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6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7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8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9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59岁的丹尼尔·布莱克(戴夫·琼斯 Dave Johns 饰)是个木匠,由于心脏问题,他生平第一次需要申请社会救济。尽管他的医生禁止他继续工作,但他依然决定冒着被罚款的风险找一份工作。在他反复前往“就业中心”求职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凯蒂(海莉·斯奎尔斯 Hayley Squires 饰),一位需要照顾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为了不让孩子流落到儿童福利院,她不得不住在一间离自己出生地450公里远的住房内。当今英国行政机构的繁琐程序就像一张网,牢牢套住两人。丹尼尔和凯蒂决定尝试相互帮助……

     长篇影评

     1 ) 悼词

    我不是委托人,也不是顾客,或是雇主。

    我不是懒人或者骗子,也不是乞丐或者小偷。

    我不是保险编号的数字,更不是画面中的点。

    我没有卑躬屈膝,邻居有难我会帮助他们。

    我没有向慈善机构乞求,又或者甚至我压根没有期待过。

    我,丹尼尔 布莱克,不是一条狗,是一个人!

    因此我要求夺回属于我自己的权利,要求得到对人的尊重。

    我,丹尼尔 布莱克,是一个公民,既不在那之上,也不在那之下。

     2 ) 穷人只不过是福利游戏的启动引子

    穷人只不过是福利游戏的启动引子

    廖伟棠

    犬儒主义者说:一个人如果30岁之前不是左翼那他就是没良心,一个人30岁之后还是左翼则是没有大脑的笨蛋。80岁了的英国导演肯洛奇(Ken Loach)就是这么一个老“笨蛋”,电影界像他那么几十年如一日地关注左翼议题、关注底层权益的导演,屈指可数,他以他的电影证明了良心并不取决于青春的激情,也能与老人的睿智同在。
    肯洛奇的新电影《我是布莱克》(I, Daniel Blake)夺得今年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评论界反应极端——尤其是在某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个小清新网站上,某些自命不凡的青年“影评人”纷纷给予负评,讥讽老左翼的入世,并哀叹金棕榈已死。
    这也算是一部左翼电影在今天的正常宿命了。
    然而这部电影的成熟之处正在于它超越传统左翼电影的黑白分明。艺术创作中的人性论与阶级论,存在寓言与意识形态宣言,总是不能决然分清的——《我是布莱克》选择了让这些成分在一部张力饱满的现实主义叙事片里并存,既是导演的艺术经验老道,也是他对人世的体验浸淫得深的结果。这种智慧也许开始时与左翼的批判精神有关,收结处却关乎对存在价值的论证。
    《我是布莱克》的故事以平凡承载巨大的悲剧,从某个角度看这是一部卡夫卡《审判》的当代版本,从另一角度看也可以理解为更刻骨的一部《老人与海》。事实上,这位身陷困境还想着帮人的老木匠丹尼尔.布莱克,用北岛的诗形容的话,就这一句:“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就像他的遗书所宣称的:“我 ,一个公民,不比谁更高贵,也不比谁低贱。”
    可就是这样一个正直善良的汉子,在一种貌似高级的社会福利制度之中,陷入了犹如《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的境地:鳏夫布莱克,无儿无女,一辈子靠双手干活生存,晚年发现心脏有病而不能工作。政府派来的“专业医疗人士”狡猾地证明他尚有工作能力,导致他的残疾救济金被取消,在申请上诉期间他身无分文只能申请待业救济。但后者需要不断去找工作,每次他找到工作又不得不因为需要上诉证明自己不能工作而推却,结果又导致待业救济金的失去,在重重困境中,布莱克愤而反抗,郁郁而卒。
    一个一直遵循规矩的人,最终被规矩耍得团团转,只能求助原来他眼中破坏规矩的人——布莱克的邻居黑人小哥“China”。“China”因为在广州混过而得名,他倒卖来自中国的水货球鞋赚钱,颇为布莱克不屑。“China”也痛恨英国政府虚伪的福利制度,但他懂电脑帮布莱克填妥了繁复的救济申请表格——帮他在“法的门前”推近了一步。
    是的,卡夫卡渊深的“法的门前”,推近一步可以说无补于事。那个著名的寓言中,来法院办事的乡下人不得其门而入,临终前目睹守门人把门关上,他问为何一直没有他人从此门进入,守门人说此门本来就是为你而设,如今也要为你而关。布莱克让我们体验到这样一道门就在每个人身边,福利制度的苛刻和繁琐确保了维护它的一套官僚的生存,换言之是官僚比穷人更需要福利制度,穷人只不过是这套游戏的启动引子而已。
    在法的门前,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遵从游戏规则而苟延残喘,要么挺身一击换取尊严。善于寻找缝隙生存的黑人和福利机构的某个善良职员,只不过是前者的润滑剂,善良的职员忧心忡忡地劝布莱克忍耐苛刻的审核,否则“我见过多少像你一样的好人,因为不配合而最终沦落街头。”——所有的不改变都是因为被压迫者习惯了忍耐,就像雾霾的继续存在有赖于吸霾者习惯了口罩一样,电影里的西方福利制度,不过是一个更为精美的口罩而已。
    但是布莱克最终维护了尊严,作为一个人而死去,不只是因为他选择了挺身一击在福利大楼墙上涂鸦控诉这样一种左翼激进行为,还在于他一直坚守自己身为公民所秉持的原则:以人性而不是以规矩为准绳去帮助他人。正是对同样被法的大门无理推拒的单亲妈妈凯蒂一家的帮助,让布莱克确认了自身的价值,而不是那些各种部门的表格。凯蒂一家后来也帮助布莱克,这既是朴素的无政府互助论的投射,也是对尊严的学习。
    悲壮的是这一次老人与海的搏斗之中死去的是老人,即便他没有失败。布莱克与凯蒂的小儿子的一段对话发人深省:“你猜死于掉下来的椰子的人多,还是死于鲨鱼的人多?”小朋友想了好几天,直觉地给出了正确答案:“死于椰子的多。”遇见鲨鱼,这位老人尚可以搏斗,但像命运一样不可测的从天而降的椰子砸下来,你就只能认命。椰子如此平凡又如此致命,就像布莱克死前凝视的那些面目如一的官僚一样,他无奈地顿悟:“我难以置信,就是这些人在决定那么多人的生死。”
    从社会批判意识而来,到全世界普遍的人类困境而终,编剧并没有刻意上纲上线,那样一种从容发力的电影久违了,这是戛纳赞赏它的一个理由。另一个理由当然是欧洲普遍的价值危机、信奉已久的机制“礼崩乐坏”之时,这部电影有如一面准确的镜子予以反映。而即使有文以载道的倾向,电影也没有放过本身作为艺术对每一细节的打磨,最令人惊叹的是电影里每一个角色都既是自己又是象征,就像那个咆哮着“It's Truth!”的履历培训师,他既是反讽的符号也是愤怒的间接投射者。
    当然,这样一部电影我们不会拥有,我们甚至不配拥有。我们还在寻找一个更好的口罩的阶段呢。

    原刊腾讯大家http://xw.qq.com/iphone/m/24persecond/d71e13c019d57342db713bfbd1de0318.html

     3 ) 我们都是布莱克

    《我是布莱克》这部电影于2015年5月在戛纳电影节上映,讲述了一个冷漠的规则之下人性缺失带来的悲凉后果的故事。在我们的想象中,欧美国家的福利制度水平始终位于世界前列,其覆盖面之广好像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不错的福利,但在这部影片中,洛奇导演用平实与克制的电影拍摄手法塑造了一个坚持尊严、待人和善、吃苦耐劳的老人的形象,也展现了他如何一步一步被所谓的便民利民的福利制度逼入绝境。 影片情节较为清晰,围绕工作与救济两个方面展开。老人布莱克因有心脏病,被医生要求不能工作,所以他选择了救济这条道路,可表面上光鲜亮丽的救济制度却需要提交申请表格,经历重重关卡才有可能被批准,而当一位好心人出现保证帮他渡过难关时,布莱克却心脏病发离世了。 那作为这部影片背景的英国,其福利制度究竟是怎样的呢? 根据英国政府的计划,单身人士每周可领取的救济金最多只有350英镑,而夫妇或是单亲家庭,不管养育多少孩子,每周都只能领取大约500英镑的救济金。政府希望通过改革鼓励更多人选择就业,而不是坐享福利。 英国这项改革可能使大约五万家庭受到影响,这些家庭大约每周平均减少93英镑的经济来源。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还推出"卧室税"政策。如果福利房居住者的住宅面积超过所需,他们收到的住房救济金额将被减少。为了继续能够得到失业救济,失业者将面临三种选择,或被安排工作,诸如清扫垃圾;或每天去就业中心寻职;或参加技能培训,例如提高他们的识字水平。按照新规定,失业者必须要留在"帮助工作"的项目中,直到他们找到工作为止。那些违反规定的人会失去4个星期的福利。再次违反规定的人会失去3个月的失业救济。 此影片一举夺得金棕榈奖,奖项公布以后,许多人表示对该导演和金棕榈奖失望,而我认为不然。一位好的导演不仅要有展现优秀视听的能力,也要有人文关怀。洛奇导演导演了许多部表现人民疾苦的影片,仅凭他年复一年对主题的坚持就值得观众掌声。影片值得称道的是导演对视听语言的展现完美贴合故事的主题与人物性格——镜头仿佛不存在,观众幻化为场景中的一件物品或人物,以旁观同时也融入其中的姿态直视主人公的生活,与他们一起申请表格、排队领取救济、到处找工作、经历大大小小的阻碍却无可奈何······每一处的情感表现都恰到好处,每一个人物都有属于他们的心理转折。也许,布莱克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拾荒老人,保洁阿姨,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存在,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我是布莱克》敲响了警钟,尽管钟声响彻金棕榈大奖的舞台,可世界上它的声音仍然太过微弱。“我是布莱克”也可以改成“我们都是布莱克”,老无所依、收入窘迫可以说是世界上大部分人的现状和未来可能的状况。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已一只脚迈入老龄化社会,无儿无女,收入微薄的老人不在少数,我想,这是全国人民都需要考虑的问题,社保学生更应该为此难题付出努力。

     4 ) 底层人民能说话吗?

    两种想象情境 如果一种文化或一个国度的影像与我们的想象相符,那么我们就得有十足的警惕心提防它的虚假;相反,如果这种文化或这个国度的影像与我们想象中的他者世界有所出入,那么这些描写十分可能就是真切的。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两个极好的例子,分别是金基德的《网》和肯洛奇的《我是布莱克》。 在《网》中,金基德虚构了一个因渔船事故被南韩政府抓获的北朝鲜渔民,他被当作间谍囚禁并经历了一系列事件。电影从始至终所展示的便是作为一个渺小无辜的个体如何在大写的政治环境中被抛卷又生不由己的遭遇。电影的重心是主角关押在南韩的一串经历:如何被审讯,如何被当作实验的对象放置进南韩的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以观察他的行为举动,如何在政治符号与游戏编码中被抛来卷去……这一系列的“记录”反映出的正是观众脑海中对一个在极权社会制度下培养起来的公民形象的想象,尤其对在相似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观众来说,这些复杂又简单的意识形态符号多少已经司空见怪。我们甚至不必看这部电影,也能猜到这个北朝鲜公民在被卷进资本主义的官僚机器时可能折射出的政治语境。但正是因为这种“司空见怪”,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导演金基德构想这部电影时投注的低廉想象与简单动机,这是一种让人感到尴尬的被消费想象,基于我与他者间的简单对立。而这导致了电影本身的虚假与低劣。 而在肯洛奇的《我是布莱克》中,我们对一个晚期资本主义美好生活的惯常想象则不断遭到背离。我们如何能想象一个在健全福利制度上生活的英国人会衣食难保(虽然这种现象在中国时有发生)?我们如何能想象一个体面的英国女人会在便利店偷窃东西,而且还是偷一些廉价的日常必需品(卫生巾、褪毛剂、除臭剂)(偷窃虽然在中国也时有发生,但可能不会是这些低价的东西)?以上两点如果我们尚能接受,那么对于下面这点我们又该如何想象:一个英国女人在接济站直接当着众人的面打开一个罐头,并不顾体面地用手掏着吃?如果说上述三点的出乎意料完全建立在观影之前我们固有的简单想象,那么问题在于对英国的所有想象难道不正是建立在各类影像(电影、视频等)、各种光鲜亮丽的景观社会讯息以及作为东方-我之对立的西方-他者吗?所以应该谴责的是不是我们在观看时产生的这类主观印象,正是这些时刻中潜藏着破解我们想象困境的对策,而是从中看出下面这点:正是因为它们违背了我们的简单想象,我们才更有理由相信它们是真实的。这样我们才能走出想象的陷阱。 底层人民能说话? 大部分人都赞赏肯洛奇在《我是布莱克》中延续着他一贯的人道主义关怀,是在真切地为底层人民发声;但也有极少一部人(要理解总有人想当对抗多数的“少数”),认为这部电影是“中产阶级对底层人民自以为是的关怀”。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电影里的“底层人民到底能不能说话?”(借用斯皮瓦克的这句学术名言——“属下能说话吗?”) 自然,任何电影都不可能是底层人民的直接发声。作为大众艺术,电影本身就为此限定了门槛。虽然“大众”看起来让电影很“民主”,但“艺术”确保了“贵族”范畴。对于任何导演而言,无论他当初是否来自于底层,当他完成一部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电影,他就已经不再是在以底层人民的身份发声,而是代其发声。因而,如果说在电影中“底层人民能说话”这个假设成立,那么这些话一定不是底层人民说的,而是电影制作者替他们说的。既然这些话是电影制作者替他们说的,这些精英便借此重构了他们的话语权。原本作为一个去话语权的“代话”方式(拍摄),一旦完成便会立即悖谬地再次成为谋取话语权的行为,原因在于真正的底层人民在这一过程中始终缺失。 但电影与真正的学术话语的区别在于,电影是一种虚构。它不是直接地“成为”现实,而是以虚构的方式反映另一维度的真实。而电影的这种“代言”困境之所以显得虚假,原因在于观众所看到的都是“真实”的人物在说话。这就为电影中底层人民的发声提供了可能:在电影里,底层人民确实能说话;不同的是他们以虚拟的身份说话。在电影最后,当布莱克在墙上涂鸦的时候,他鼓起勇气上诉的时候,或凯特在他葬礼上读简历的时候,他“就是”在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而“中产阶级对底层人民自以为是的关怀”这类盖棺定论的简单评价,反映出的其实是作为观者的他已经提前同意了人道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全面失效,这既可能出自一个底层人民根深蒂固的仇恨,因为苦难的反复洗礼已经让他可以完全无视中上层社会伸来的任何捐助之首(这些所谓假惺惺的关怀);这同样也可能出自中上层人民对现实的冷漠态度,毕竟这样的借口有利于他们在不公平的责难中安然脱身。

     5 ) “大现实”下的现实主义电影陷阱

    这么多年了肯·洛奇从来没变过。。。

    我有一年在戛纳也看过一次他的新片全球首映,他的镜头永远对准工人阶级与底层,是世界电影里非常独特和坚守的一股力量。。。

    中国,终于可以在2021年,西方世界一起共同充分直面和理解肯·洛奇电影带来的争议与创作处境的困境——巨大的贫富差距,正在快速堆积相当一批被社会主流抛弃的边缘穷困人群,不只是这部分人,而是更大范围的人,如何在当下寻找自己生命的尊严与意义的问题。。。

    2021年,中国终于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直接面临同样的困境与议题了。。。

    这与上世纪60年代欧洲导演社会议题大大领先中国社会国情截然不同,中国眼下的内卷,正在让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然后才是第二个问题,关于眼下的“大现实”,电影导演的态度是什么,所谓现实主义对于国产电影有几种姿态?

    这个问题就复杂了。。。

    这个问题就肯·洛奇这部电影来说,跟中国就很不一样了。。。

    曾经最与肯·洛奇有类似气质的中国导演是贾樟柯,但最近几年贾科长也在寻求变化,比如天注定,比如江湖儿女。。。

    其他对社会大多数人的电影关照,基本还是中国传统“看戏”理念下的情节剧方向。。。

    管虎之前的《民工之生存》其实有点点肯·洛奇,之后很少有。。。

    关于对底层的关照,英国历来比美国影视剧都要暗黑得多,哪怕最近新片《乡下人的悲歌》我还没看,看导演我Ron Howard就知道会拍得很温情,包括最近最终季的我最爱美剧之一Shameless,也是越来越温情,干脆第11季要完结了。。。而它翻拍自同名的英国原版,那个暗黑和狠劲儿,远远超出美剧版。。。

    中国估计这几年会有大量关注大众老百姓的影视剧出现,只是看怎么避免过度温情和过于情节剧的陷阱。。。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在金鸡奖时看了《吉祥如意》当时就觉得导演一个非常预设性的两段式拍摄手法,反而让聚焦普通家庭的国产电影产生了一种罕有的情感表达,这种docu-drama和“对docu-drama的docu”两段式开放式的创作,客观上躲开了上述过度温情与过度情节剧的陷阱,很有意思。。。

    同样是面对家庭与死亡两个母题,《吉祥如意》给出了一个全新的方程式,其原始性的冲击力不比肯·洛奇这部电影差多少,估计争议性也是类似。。。

    行吧,居然肯·洛奇和董成鹏之间,让我感受到了某种连接,也蛮神奇的😂😂😂

    上面这些话是因为我看到下面的帖子的感触。。。

     6 ) I, Daniel Blake, am a citizen. Nothing more and nothing less.

    I am not a client, a customer nor a service user
    I am not a shirker, a scrounger, a beggar, nor a thief
    I am not a National Insurance Number or blip on a screen
    I paid my dues, never a penny short and proud to do so
    I don't tug the forelock, but look the neighbour in the eye and help him if I can
    I don't accept or seek charity.
    My name is Daniel Blake. I am a man, not a dog.

    As such, I demand my rights.
    I demand you treat me with respect.
    I, Daniel Blake, am a citizen.
    Nothing more and nothing less.

     7 ) 挣不脱的网

    影片的切入点对中国观众既熟悉又陌生且带有些许鄙视——“吃救济”。主人公木匠布莱克59岁,丧偶,膝下无儿无女。因为心脏病原因不得不停止工作,申请社会救助津贴。影片开头布莱克与救济金评估员展开一个时长3分钟充满黑色幽默的对话,评估员仿佛一台机器按照规章制度一项一项询问听起来离题甚远让人啼笑皆非的健康评估问题从而十分”聪明“的证明了布莱克仍有工作能力,从而取消了布莱克获得社会救助的资格,于是布莱克不得不开始了漫长的申诉之路。

    他没有收入只能申请就业救济金。但这就要求布莱克不断去求职,而当他求职成功却又不得不因为需要上诉要求提供的“自己不能工作”的证明而推掉到手的工作,而这又导致导致不能获得就业救济金。迷局般的“游戏规则”如同“如果你能证明自己发疯,那就说明你没疯”的“二十二条军规”,让布莱克脖子上的绳索越套越紧,布莱克不甘这样被当作猴耍,奋起反抗,最后因心脏病发作在上诉过程中猝死。

      影片中,布莱克与凯蒂的儿子玩的那个选择题“鲨鱼和椰子谁杀的人更多”?孩子回答的是正确答案:椰子,小男孩天真无邪不知道答案的来由,其实这何尝不是人的宿命,与鲨鱼搏斗尚有一定几率可以逃生,但是天上掉下来的椰子砸到头上则是命运,无法逃避。

    影片在塑造的主人公布莱克时候,也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种悖论:他是一个典型的”男子汉“,正如他在遗书上写的一样”我不是懒人、不是小偷、更不是乞丐窃贼。。。。我不向权贵卑躬屈膝,诚心待人,尽我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我是一个公民,无所奢求,无所妥协”。故事中,他拍案而起帮助凯蒂一家,一直按照规矩争取自己的权利最后愤而在社会保障机构墙上书写口号证明了他一生为之坚守的原则,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现实上却是被社会边缘化人群的代表:他一直遵守规矩,但是面对新兴的办公设备懵懂无知、被官方的表格、申请、培训搞得心力交瘁。因为要按照规矩办事从而迫不得已情况下向一直不守规矩黑人邻居求助。

     影片在剧情脉络方面除了布莱克这一条主线,还设置了一个辅线节让充满批判讽刺的氛围中增添了些许人性的关怀:布莱克偶然帮助的一个带着二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凯蒂,凯蒂同样也是因为规章制度的不近人情而差点错失了保障房,布莱克挺身而出让其它人排在凯蒂之后从而让凯蒂解了燃眉之急从此两个人结成了互助组。正如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准备去死》中女邻居帕瓦尼对欧维说的那样“没有人能独自承担一切,最孤单的时候,需要的都是最温暖的的陪伴“,不同的是欧维生活在一个“摇篮到坟墓”的瑞典,而布莱克生活在社会救助福利如同猜哑谜的英国。

    剧情推动和主题升华方面,导演通过细节的伏笔和高潮的交替运用达到震撼人心的目的:通过凯蒂在食品救济站因为饥饿不顾场合拆开酱料从而为她日后进行援交埋下了伏笔。而当布莱克发现凯蒂援交真相时候,前者的心碎悲痛和凯后者羞愧无奈形成了强烈的碰撞,最后那句台词“我今天赚了300磅,能给孩子们买新鲜水果了”让人有如鲠在喉之感;影片中布莱克跟保障机构评估者每一次见面从他脸上的细节都可以看出他不断的苍老,但是对面的官僚却依旧如同第一次见面那样冷冰如机器,布莱克对凯蒂说“我难以置信,就是这些人在决定那么多人的生死”。布莱克最后在政府保障机构墙上用喷漆写下了一行字要求申诉的口号!如同《哈姆雷特》中的“生存还是毁灭”?布莱克选择站着“生”,他最后赢得了属于他的生——尊严。

     第69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颁给了《毕业会考》的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影片中塑造了一个想让自己的女儿从罗马尼亚“逃离”的父亲,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逃离”的目的地恰恰是英国。

    法国新浪潮电影奠基人让-吕克·戈达尔说过“不是拍政治片,而是带着政治眼光去拍片”。肯·洛奇通过《我是布莱克》践行了这句话,而且在电影的表现手法上摒弃了大开大合、正邪分明的左翼批判而采用了人性与阶级互相融合,通过富有哲思的台词,使得这种对社会、制度的鞭笞藏的更深,潜移默化中更具备社会震撼。

     短评

    年度十佳之选,用幽默的方式批判社会制度,这还不算厉害的,厉害的导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张悲悯之心,有点很像阿基·考利斯马基导演的片子。犀利的见血,足够有力量,却又不带戾气和暴力,我们仿佛能从这样的故事里看到我们天朝身边的事情,呈现出来的完全又是另外一种的态度和感觉。

    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我是一个公民,不在这之上,也不在这之下。”

    8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很讨厌剥离文本评论电影的人,高端是吗?跟你们所鄙视的只看文本的人比高端在哪儿啊?肯洛奇爱拍底层人民,就是原地踏步了?他拍了这么多年,想讲的事情想改变的东西都还存在,为什么不继续拍?He cares!What do you care?

    10分钟前
    • unun
    • 力荐

    欧盟展@百美汇;3.5;求天求地求国家不如求自己,姓社姓资姓共产终究姓人性;肯洛奇热血依旧,批判力道不减,在一片冷漠中熹微温暖犹存;大黑特黑西方的同时,顺便调侃了一把China;书架一段最感人,因为有爱,他们是精神的富裕者。

    1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被社会救助拖垮的自尊心、被时代变革抛弃的沦落人、被程序规则羞辱的人情味、被阶级资本无视的普通人,被动语态继续下去……和片名《我是布莱克》这个主动语态的铿锵有力截然相反,无助满满。

    13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不会电脑的老人不识卡带的孩子,时代发展太快,停下来看看身边短暂的美好唯有电影了。80岁的肯洛奇新现实主义直指当下社会中占多数的穷人,China与假鞋在英国的体制下有全球化的辐射度。全素人演员,虽有过度卖苦煽情设计,但他们代表了这一类人,开头结尾和转场的黑屏原来是向布莱克的致敬和默哀,欧盟影展。

    15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影片通过布莱克这个人物道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辛酸,面对毫无人情味的政府公职人员和繁复的程序化机制,作为弱势群体却只能一步步妥协。肯洛奇再次为底层人民发声,无奈中又透着一股温暖~

    20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无所谓当不当得起金棕榈,反正就是一幅英国药丸的社会写真。你可以说它没有技巧,但你不能说它没有发生。PS有评论真心让人炸毛: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老大爷,五十年来都在拍下层人民;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记者,喝了几口左岸咖啡居然就要人退休——你们咋不上天呢?!

    2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很不错

    24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nziff1 深知不是最众望所归的金棕榈,也差点被短评里的一星吓得放弃,但庆幸还是带着了解英国人民疾苦的心情走进了电影院,然后带着摸了一脸的泪水离开。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看过洛奇的太多片子,并不执着于要求年近八旬的他超越自我,但即便这是一部太重复自我的电影,讲一个如此触动的故事又有什么错吗

    27分钟前
    • 弗兰克 行
    • 力荐

    【欧盟电影展展映】满满都是对英国社保制度的猛烈批判。演员都很好。主人公被无形而死板的社会规章碾压的冰冷遭遇让人同情,社保中心的冷漠与主人公和单身妈妈相互扶持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结尾更是提出了有力控诉。虽然略显说教,但也充满力量,引人深思。更可悲的是,在你国这根本不算什么

    28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后半段进入超市开始有点跳,也在故意拔,肯老是在重复自我,但依然是部感人、不乏幽默而且努力拒绝冰冷的通俗庶民作品。踢皮球的焦躁感做得很足(我想起了《生之欲》…)。至于不成问题的问题,放在哪个社会制度见仁见智。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老来者与青年一代、小朋友的沟通。椰子与鲨鱼的人生远航。

    2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中产阶级对底层人民自以为是的关怀。

    30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肯洛奇告诉我们,多观察这个世界,多了解身边的人,是拍出伟大作品的第一步。

    3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结构工整,节奏得当,叙事明了,情怀感人。没有明显瑕疵,也无突出亮点。但有很多感人瞬间。没有奢求,无可妥协。电影像布莱克一样有尊严。说多了都是放屁!

    33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力荐

    沒有誇張華麗的鏡頭故事,沒有拐彎抹角的電影語言,只有十分直白樸質的敘述方式,可說是一部極為淺顯易懂的電影作品。導演沒有任何一絲絲想要藏拙隱晦的意思,很直接地點出了國家社會的制度腐化及沒人性,很簡單、很克制但卻有很強大的警世意味。

    37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balmes 结尾刻意得令人发指非常非常非常不喜欢,但肯洛奇还是那个肯洛奇,温柔敏锐,简洁动人,从不让人失望。生活中长久的残忍冷漠和其间闪现的温情与热血时刻在他的镜头下熠熠生辉,尽管调子悲观了很多,那颗赤子之心依然未变。

    40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吃人的社会制度”。或许大多数观众会像那位就业办公室的女士一样,看见主角因为身体不适无法工作却被毫无道理的福利系统折腾得团团转,对他有着深切的怜悯,希望他努力配合领到救济;而我想肯洛奇更是在说,故事或许令人落泪,却更应激怒我们:配合实则是维护,要团结起来去打破、改变它

    4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去年战胜《托尼厄德曼》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的影片,确实好!比后者更朴素,犀利。人类的优秀艺术作品必须这样直视现实与人生,用艺术的方式展现人性、理想及情怀。我们被娱乐票房完全控制了的电影业界,应该清醒一下了。

    4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真庆幸ken loach还在拍戏,一如既往的正直良善。去除一切的技巧,剩下的只有一份纯粹的审视和关怀,是切肤之痛,也是真心真意。真受不了那些自以为是的负面评论,他们不会明白一个艺术家真正动人的是一颗真心

    53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